2006/12/05

A boring telecare project concept...

隨著社會的高齡化,平均死亡年齡隨之提高,一方面代表了醫療技術的進步,但另一方面卻代表了老年慢性病的的醫療需求亦不斷增加。且今日社會由於政治經濟因素造成的少子化現象,使得雙薪家庭勢必成為一個常態,令獨居老人生活或是隔代教養的問題日趨嚴重。

過去家庭,以「多子、多孫、多福氣」的想法下,老人晚年兒孫滿堂,無論是子女輪流撫養亦或三代同堂一齊撫養的作法,對於老人家的突發狀況大都可以在最短時間發現並作處置。然而,在目前社會面臨了與過去社會的差異,人口外移,社區與鄉村形成高齡化叢集,子女無法長時間在家照護父母的衣食起居的狀況下,甚至父母兩人即使同處於一個屋簷下,都很難保證能時時刻刻照料到對方。為了避免突發事件所造成的遺憾,一個能夠偵測並代為通知兒女或醫護人員的工具是有所需求的。

人說,「生命是無價的」。但實際上,有錢人家的生命似乎又比窮人家多了些保障。在討論需求時,隱約可以聯想到,若是富有的家庭,大可夫妻一人留在家中照護父母,或是請幫傭或看護來照護家人。因此在考慮需求者,反而應該考慮著那些領著中低薪資,真正面臨結構化問題的家庭。

所以,如何以現有技術降低成本限制的門檻將會是很重要的考量。在之前所接觸的計畫中,是利用Zigbee sensor(類似於802.11b, BlueTooth,位於2.4G頻帶之無線傳輸協定)來負責傳輸病人生理訊號至集訊盒,再透過網路連接通報服務系統以代為通報。但由於集訊盒收訊範圍的限制,產生了漫遊的問題,且ADSL電路費用的限制使得使用者在啟用服務時,必須持續支付額外網路費用以使得服務可以暢通,但頻寬卻無法有效的利用。集訊盒必須包含網路數據機、無線模組以及運算元,造價昂貴。而居家環境佈線工程不易與無線網路耗電功率與發訊範圍具相當程度之相依性更造成了產品不易推動狀況。

因此在我的構想中,與其將Zigbee Sensor直接傳遞至個別的集訊盒,其實可將訊號傳遞至成本較低且部署容易的receiver,再將接收到的訊號傳遞至該區域的集訊盒做處理。

也許有些新興公寓大樓社區已經有社區網路以供用來部署這些小型receiver。但實際上有更多的人,是住在屋齡二十年以上的公寓內。然而,新舊房屋,除了電話以及網路線路的佈線外,其餘的屋內電路管線實際是沒多大差別的。因此我以為,可以利用已經發展一段時間的PLC電力線網路,達到佈署receiver的目標。這樣既可以解決集訊盒須在家中架設的問題,另一方面,亦可忽略電力來源的問題。接收器可依電源插座作配置,電力來源無虞且訊號分佈較為均勻。且集訊盒僅負責儲存原始資料,並將加密過之資料送往各大樓、社區或醫院之管理主機,如此一來便可有效提高軟硬體更新效率與降低網路成本。

而PLC電力線網路因無佈線工程,更進一步可使集訊盒可依需要放置在任何便於與外聯絡之位置,如此更可以進而促生社區化醫療照護系統的產生,以社區為單位來追蹤醫療照護的需求,更進一步發現社區環境對社區居民的影響,好比如說,社區因污染造成居民所產生的疾病…等,而不再僅針對個人的醫療照護。也因為通報網路是共用社區網路,因此使用者可依自己生活動線以最經濟方式添購receiver,或是由住戶管委會統一建置部署於社區。這樣做,可壓低網路建置的長期成本與器材的維護成本,將可使有需求的民眾更容易接受與使用。若建置於醫院內部照護病患,則更可因電力線的無所不在,而能更容易達到無死角的病患追蹤照護。

以右圖作服務概念的解釋,下而上為病患對服務的需求,上而下則是服務提供者依實做方式病患不同選擇的建置方向。每一層均可獨立實做,可選擇對該地區以及生活習慣最有利的實現方法,隨著網路技術的進步,甚至可以隨時利用更加的技術取代。

未完... 不想再整理了... 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有什麼想說的嗎?

[遊記] 香港三天兩夜

在五月初起意找時間離開台灣去流浪,連續三年無視了公司的員工旅遊補助,今年終於給了自己動力離開台灣三天兩夜出去走走,即使目的地只是航程不到兩小時的香港。 決定了日期,向公司請好了休假,接下來就是要決定交通住宿,由於想要自己決定出發以及回來時間,方便起見捨棄了可能有特定優惠的機...